初夏的烏蘭察布,藝術與科技的清風正浸潤著尋常巷陌。“北疆交融·多彩畫卷——十人美術作品展”色彩奔涌,“中國古代科技展”智慧流淌。兩展交相輝映,為市民文化生活注入蓬勃生機。
“在集寧從沒見過這么有趣的裝裱畫框!”市民張景辰說。記者循聲看去,畫框樣式突破傳統(tǒng),有些具備高端質感,有些充滿藝術特色。集寧區(qū)文化館明亮的展廳內,十位創(chuàng)作者的匠心之作構成視覺交響。作品旁的二維碼則成了“隱形講解員”,掃碼即可聆聽創(chuàng)作者心聲。
創(chuàng)作者之一的薛桂枝指著《委員同心·相敬如友》肖像畫合集笑著說:“畫的都是一些大家熟悉的面孔,以漫畫的形式來表現(xiàn),就是要打破文人雅集的刻板印象,讓藝術從殿堂走進市井生活。”霸王河冬景圖前,她解釋濕畫法與厚涂技法交融的奧秘:“你看這湖水靜得能照人,積雪厚得仿佛能踩出腳印。就是要讓觀眾站在畫前,恍如置身家鄉(xiāng)風景。”
集寧區(qū)文化館館長、策展人龔朔籌備半年多,力促百花齊放——張曉錦的掐絲琺瑯畫中,線條細密如繡,精致靈巧;薛永利設計的“白大餡餅”標志勾起本地人親切記憶;孔慶雄的畫作大塊涂抹疊加,鮮明的色塊直擊觀者心靈;張龍畫中斑駁的火車頭承載著城市記憶。“這幅畫取材于集寧機務段的變遷,如果沒有本土故事支撐,畫作就只剩空殼,沒有內涵。”他對記者說,“市民在此能找到情感共鳴,對家鄉(xiāng)的愛便有了具象依托。”畫展作品繁多,郭建軍、劉森、解晨升等十位創(chuàng)作者的畫各有特色,共同構成了這場視覺與情感的盛宴。
記者觀察到,展廳里,父母攜孩子流連于此,單位組團參觀已成常態(tài)。“文化館要做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”薛桂枝語氣堅定,“當藝術成為生活的選項,市民的休閑就不止吃飯、看電影……美育便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(fā)芽。”
與此同時,烏蘭察布市科學技術館三樓的“中國古代科技展”正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63件展品凝練千年匠心,天文儀器窺探蒼穹奧秘;精巧機械訴說農業(yè)智慧;軍事武器探秘古代“黑科技”。尤具人氣的是科普活動區(qū)——父子協(xié)作拆解魯班鎖,活字印刷讓墨香彌漫,孩子們拓印紋樣時的專注眼神,正是傳統(tǒng)文化潤物無聲的生動寫照。“原來不用一顆釘子也能造出承重結構!”黃思琪小朋友舉著拆解的斗拱模型雀躍呼喊。當深奧科技化為指尖游戲,先民智慧便在此刻完成千年傳承。
當文化館的老人在肖像畫中找到故友身影,當科技館里的孩子用拓印留下青銅紋樣,藝術與科技便成為照亮平凡日子的溫暖燈火,給市民文化生活增添光亮與溫度。(楊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