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大鍋清水面,放上幾條活金魚,水里還有魚的排泄物。主播一口氣將面條吃完后,又端起鍋將里面的湯喝完。據法治日報報道,不少主播正在拿獵奇怪異吃播當流量密碼,為了能吃下去,有的不惜切除味覺神經。有的吃播主打混搭,吃起蘆薈蘸蜂蜜、水煮牛肉夾烏梅、雪糕蓋飯、油渣泡飯,有的連死老鼠、食用油都往嘴里倒。似乎食材越是極端、怪異,吃播越是有食欲。
吃播們不是有異食癖,而是想多吃點流量。偏門的食材、怪異的混搭,容易激起網友好奇心,不管是真喜歡還是強忍不適,總有觀眾愿意停留。據報道,有的主播一吃“新鮮玩意兒”,直播間在線人數立馬增加。博到眼球、賺到流量,不管賣貨還是接廣告,錢都不會少。
怪異吃播換流量,此風斷不可長。胡吃海塞已是浪費,怪異吃播更是令人反胃,傳播獵奇、低俗、審丑的價值觀,也是對網絡環(huán)境的污染。據報道,吃蘆薈蘸蜂蜜的主播不住地想嘔吐,眼眶憋得通紅。吃冰糖老鼠干等“怪味”的主播一臉痛苦地咀嚼吞咽。為了博眼球,味覺不要了,健康不要了,是不是只要有流量連命都可以不要?
近年來,獵奇吃播屢屢被曝光整治,為什么吃播還能拿獵奇當流量密碼,誰在為其推波助瀾?主播吃得如此辣眼睛,平臺豈能視而不見?據報道,吃播賬號多采用虛擬主體運營模式,實際由MCN機構掌控,這不免讓人懷疑,MCN機構是否有意縱容甚至助推吃播走獵奇賽道。獵奇吃播有流量,也離不開平臺算法的獎勵機制。平臺不限流反推流,自然會引發(fā)獵奇吃播爭相而上,比誰“嘴壯”,比誰歪點子多,比誰更沒有底線。
吃播與其切掉味覺神經影響健康,不如切掉流量神經,以免影響社會健康。作為內容管理的主體,平臺應該加強對獵奇吃播的識別精度、細化對不同獵奇程度的處置方式,讓獵奇吃播吃不到變現的“果子”。網信等部門也應加強對MCN機構的監(jiān)管,倒逼其合規(guī)經營、不敢做獵奇吃播的推手。
好好吃飯、健康飲食,同樣可以打動人、吸引人,何必倒人胃口?回歸美食本味、傳遞正向的價值,吃播才能吃得長久。 (張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