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年后,我想當一名演員!”當寧波市鎮(zhèn)海區(qū)崇正書院601班學生王晨說出自己的夢想時,轉身就在大屏幕上看到了20年后成為“演員”的自己——時髦的發(fā)型,帥氣的五官,嘴角露出一抹迷人的淺笑……這是發(fā)生在語文課上的一幕,老師用AI助孩子“夢想成真”,孩子們看到20年后的自己不禁兩眼放光。
這種利用AI技術為學生打造震撼心靈的夢想可視化體驗,是AI進校園最動人的打開方式:不是冰冷的機器替代,而是溫暖的夢想催化;不是技術的形式炫酷,而是教育的本質回歸。
AI技術在這堂語文課中扮演了夢想鏡像的角色,它突破了傳統(tǒng)志向教育的抽象性,將未來的可能轉化為眼前的真實。當學生劉云碩看到自己成為流行病學專家的模樣,當王心陽目睹作家版的自己,這種視覺沖擊帶來的心理震撼遠勝千言萬語的說教。AI生成的形象恰如一面鏡子,照見的不僅是面容的變化,更是夢想具象化后的心理認同。這種自我投射效應可以增強學生的目標感,使原本模糊的職業(yè)想象變得清晰可觸。
同時,這種實踐有利于呵護那些被標準化評價掩蓋的獨特天賦。三名被認為成績一般的學生分別說出美食主播、游戲主播、服裝設計師的夢想,在AI技術的呈現(xiàn)下獲得了與其他職業(yè)同等的認同。這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數(shù)論的桎梏,詮釋了行行出狀元的內涵。當技術被賦予這樣的人文視角,教育評價也走向了百花齊放。
另外,這種AI應用模式為教育數(shù)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范式。老師將AI與古詩教學結合,讓李白杜甫穿越古今對話;將AI與口語交際、主題作文融合,打造“造夢計劃”,體現(xiàn)了技術服務于教學內容的智慧。面對學生的迷茫與焦慮,“20年后的我”這一設計也有助于學習意義感的提升。當學生看到夢想成真的自己,當下的努力便與未來發(fā)展建立了情感聯(lián)結,而這正是教育技術應用中最稀缺也是最珍貴的。
當然,再逼真的圖像也只是夢想的起點,真正的成長需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努力。教師的關鍵作用在于既用AI點燃夢想的火花,又引導學生理解實現(xiàn)夢想需要付出的努力;既展現(xiàn)未來的美好圖景,也培養(yǎng)面對挫折的心理韌性。教育科技的終極價值不在于替代教師,而在于拓展教師影響心靈的能力;不在于展示技術本身,而在于喚醒每個生命的無限可能。在AI的輔助下,教師能更好更直觀有效地啟發(fā)學生內心深處夢想的種子,這既有科技高度又有人文溫度的教育創(chuàng)新,或將是未來校園最動人的風景。 (苑廣闊)